来源: 本站 时间:2017-08-01 11:12:47
&nbs🥃p; 扎根机电工作30余年,“先学一步、多会一点、更能一些”一是余吾煤业机电科试验中心主任王岐林的坚定信念,他凭着勤学、敬业、专研的精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采煤工成长为了矿山机电战线上的“领军人物”,用自己的勤奋和奉献书写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工匠精神”。
小事故的人生大坐标
1981年,王岐林高中毕业后到HJC黄金城矿务局漳村煤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上班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上班,突然采煤机发生了一起小故障,由于没人会修理,导致一个班都不能生产,这让他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煤矿工人,没有过硬的机电技术是不行的。为掌握机电维修技术,他把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一下班就泡在阅览室看书、查资料,看不明白井下设备电路图,他就到检修工房对照实物观察,把设备的零部件拆了装、装了拆,直到弄明白电路的基本原理才罢休。在此后的工作中,王岐林通过自己的勤学苦干,由一名普通的电工逐渐成长为机电专家。
德国专家竖起大拇指
2007年,王岐林作为机电技术特殊人才加入余吾煤业公司,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机械设备水平全国一流,而且很多设备是从德国和美国引进,为看懂德文说明书、了解设备原理,王歧林经常随身带着一本德文字典,把相关的专业词汇弄懂背熟,短短一年ꩵ多的时间里,他不但摸清了设备的“脾性”,还熟练掌握了使用方法。2007年底,王岐林检修主井提升设备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两个装煤的箕斗是平推运行,在提升过程中容易磨损,损坏后需用外汇购置新零部件更换,还会影响生产,这明显是设备设计的一个缺陷,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王岐林大胆的提出了对设备部分配件进行改造,不料却招来了设备方德国专家的质疑,王岐林并没有灰心,他亲自制定了提升系统改造优化方案,现场监督配件的焊接切割,2个月后主井提升系统改造顺利完成,改造后不但延长了设备的寿命,还将每个提升循环由88秒降至83秒,矿井年提升能力提ꦰ高100万吨,曾一度质疑德国的专家也竖起了大拇指。
机电事故的“救火队长”
王岐林的人生轨迹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更彰显了他高尚的职业素养。有一次,王岐林接到调度室电话,电话那边焦急地说,北翼主皮带运输机馈电,送不上电,影响了北翼采区的安全生产。♓王岐林听后马上下井,到现场后,跟班电工对他说:“奇怪了,显示是漏电故障,可停电后,摇测绝缘正常,但送电时,有时能送上,有时送不上。”
王﷽岐林仔细观察故障现象和送电的过程,在停电的状态下把开关打开,细心的他马上发现隔离开关手把有些松动,而开关芯没有固定牢,正是这一原因,使操作隔离手把时,隔离开关上的电源线触到开关芯造成漏电。故障原因发现了,解决也非常顺利。还有一次,刚跟完早上8点班的他,下午5点刚上井,结果晚上南翼主皮带开关发生事故。他得知后,马上又重返井下,仔细查找故障原因,认真着手处理,直到主皮带恢复正常。升井后,已是次日凌晨近2点钟。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用自身技艺和勤奋为矿山作贡献,他感觉非常踏实、坦然。
高技能人才的“孵化站”
一个人时,他能提升自我;一个团队时,他能带动全员。2010年,“王岐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成为了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孵化站”。他带领的以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为核心,以初、中、高三级技术人才阶梯为ꦚ基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缺什么补什么”,5年来,累计培养出技师、高级技师800多名。胶带运输机急停装置、油箱观察窗、皮带机尾调整装置、乳化液泵柱🍃塞润滑装置等11项实用型专利、9篇刊登在国家级刊物的学术论文、近百项创新成果,这是“王岐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取得的累累硕果。这一个个专业术语对普通人来说显得过于生疏,但是给生产企业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在煤炭生产第一线关键岗位解决疑难问题、创新实用技术500余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创𒁃新发明60多项,其中20多项在全国多家煤炭集团和生产企业被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推进了煤炭企业的集约高效化生产。他获得了数不清的头衔——“全国技术能手”、“煤炭ꦗ行业技能大师”、“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享受山西省政府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去年年底,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公布,王岐林是山西省惟一一位获奖者。
“年龄越来越大,在退休前把我多年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公司更多的年轻人,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培养更𓃲多的蓝领专家”。这是王岐林最大的心愿,他满载着煤矿工人的“工匠精神”。
(文/图 李乔)
责任编辑:孔静
HJC黄金城·[中国]官方网站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
网站内容维护:集团新闻中心 总机:0355-5921114
Copyright : 2013-2021 gygzgzf.comও All Rights Reserved &n🎃bsp;